一篇搞懂囤房稅 2.0
- 文彬 張
- 5月23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為什麼會有「囤房稅 2.0」?
為了抑制多屋族囤積空屋、釋出更多住宅供給,政府在 2023 年 12 月三讀通過《房屋稅條例》修正案(俗稱囤房稅 2.0),並於 2024 年 1 月總統公告。新制將在 2024 年 7 月 1 日正式上路,2025 年 5 月第一次開徵,目標是「多屋多稅、少屋少稅」,落實居住正義。
三大重點一次看
全國歸戶計算
過去:只看納稅人「各縣市內」持有戶數。
現在:改成「全國總戶數」一次計算,持有越多,稅率全部跟著拉高。
非自住房屋稅率拉高
舊制:1.5%~3.6%
新制:2%~4.8%,並採「全數累進」課稅——一旦總戶數落在較高級距,名下所有非自住房屋都按同一高稅率計算。
自住房屋更優惠
自住稅率從 1.2% 降為 1%,鼓勵屋主實際自住。
一張表看懂囤房稅 2.0 稅率
全國持有非自住房屋戶數 | 新稅率(%) |
1 戶 | 2.0 (出租且申報租金可降至 1.5) |
2 戶 | 3.2 |
3–4 戶 | 3.8 |
5–6 戶 | 4.2 |
7 戶以上 | 4.8 |
各地方政府可在 2%~4.8% 區間細分。若未自行訂定,將採財政部公告基準稅率。
誰會受到影響?
多屋族:持有 3 戶以上非自住房屋者,稅負明顯增加。
預售屋代銷、建商待售戶:起造人持有超過 1 年未售出,稅率最高可達 4.8%。
空屋族:長期閒置未出租也無自住用途者,將直接適用高稅率。
自住與公益出租人:仍享有較低 1%~1.5% 稅率,不受「囤房」調高影響。
常見 Q & A
Q1|把房子出租就能降稅嗎?
只要申報租賃契約並符合租金標準,最多可降至 1.5%,但仍要計入全國戶數;名下超過 4 戶以上時,稅率仍會往上跳階。
Q2|繼承老家會不會被課高稅?
符合「繼承取得唯一住宅」且未出租、未營業,可排除高稅率,仍按 1%~2% 課徵。
Q3|買預售屋算在戶數裡嗎?
只要完成登記取得權狀即算一戶。若仍在建商名下,則計入建商的戶數,而非買方。
阿彬提醒:三個行動建議
盤點名下房屋
先確認全國(含配偶及未成年子女)持有戶數,試算新稅負。
善用出租與公益措施
申報租金、成為「公益出租人」或加入包租代管,可降稅率至 1.5%。
評估持有成本 vs. 投報率
稅率提高後,每年現金流可能被侵蝕,需重新計算租金報酬或出售時點。
結語
囤房稅 2.0 上路後,「多屋多稅」將成常態,囤房成本大幅墊高。若你手上有多戶房產,記得盡快檢視資產配置;若你正打算置產,也要把未來持有稅負算進總成本。
有任何房市疑問或想了解更多節稅、買賣策略,歡迎留言或直接私訊 賣厝阿彬,陪你一起用數據看趨勢、聰明做決策!
Comentarios